經濟艙症候群


陳亮恭醫師

 1954年起便有在長途旅行之中或之後發生靜脈栓塞病例出現,並且在1988年被正式命名為「經濟艙症候群」。這些的病例報告主要來自於世界各大機場的醫院,如巴黎機場在1988年之前的24年間一共診治了70例與長途飛行相關的急性肺栓塞,更陸陸續續有很多與飛行相關的深部靜脈栓塞與急性肺栓塞的病例被報導,而進一步的也有一些與搭乘長程巴士相關的病例。

 因為長時間的靜坐會導致靜脈血流的滯鬱,所以容易導致相關的靜脈栓塞,然而將這些病例完全歸咎於飛航似乎並不公平,而且可能有點誤導。事實上靜脈栓塞在歐美的老年人發生率並不低(每年每一千人會有一位深部靜脈栓塞、每兩千人會有一位肺動脈栓塞),所以在一個繁忙的國際機場每天入出旅客動輒以萬人計因此出現這些病例也不會很奇怪。為了排除一些相關的誤差,最近有兩個較大規模的前瞻性研究發現了一些爭論性的結果。在法國尼斯的研究發現,近期的長期旅行(不管搭乘何種交通工具)確實增加了深部靜脈栓塞的機會;但是在阿姆斯特丹的研究卻發現長途旅行並不會增加靜脈栓塞的機會,所以對於相關的議題確實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因為沒有很好的證據來反駁長程旅行與深部靜脈栓塞相關的發現,所以一般而言還是建議旅客要當作有這回事的多加小心。依據法國巴黎機場急診室的觀察發現,大約每三百萬個抵達機場的旅客會出現一位急性肺栓塞(實際發生率應該更高一些,因為很多病人並不是在飛機上或是機場發生症狀的),而且當飛行時間超過十二個小時會增加其發生機率。著眼於預防的角度的話,我們發現當飛行時間延長之後,乘客與空服人員都會出現某程度的缺水狀態,因而會加速凝血因子的啟動而造成栓塞。雖然這個病被稱做是「經濟艙症候群」,但是事實上頭等艙與商務艙的旅客依然有可能出現這樣的狀況喔。

 以下是一般對旅客的建議(雖然目前對於此疾病還沒有確認的共識,但是以下的原則是經由世界各地的醫師經驗而提出,對旅客並沒有壞處的):

(1)在長程旅行時適當的運動足部以維持靜脈的回血功能、
(2)飲用足量的水分、
(3)避免過多的酒精攝取、
(4)穿著寬鬆的衣物,一般而言並不建議旅客在機艙中長時間的運動,
   因為這樣做可能會再遇到突發的亂流時受傷。

 如果旅客本身就是一個深部靜脈栓塞的高危險群的話(如過去有靜脈栓塞病史者、慢性心肺疾病、癌症病患、肥胖、懷孕、使用荷爾蒙製劑等等),更是應該要小心,可能還要採取特殊的防護措施,如穿著彈性襪。服用阿斯匹靈本身並不足以保護旅客免除經濟艙症候群的可能,而那些過去發生過動靜脈栓塞的病人或許甚至於必須在出發前與出發後幾天裏給予適當的抗凝血藥物以避免靜脈栓塞。